原来,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待,也是教育里的一种智慧

#2023育儿季#

原来,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待,也是教育里的一种智慧

文/兰妈谈育儿

“说实话,我的教育方法不知道哪里出错了,把孩子都养成了一个仇人”

这是36岁表姐向我倾述的肺腑之言,也从这句话完全感受到了教育里的焦虑与无奈

表姐是一个单亲妈妈,她的女儿欣欣今年上高二了

在正是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年纪里,自然也少不了叛逆、焦虑,还有彼此相看两生厌的“不顺眼”、“不耐烦”

这不,五月的第一个清晨就过得“不太平”

欣欣约了同学去吃火锅大虾,表姐约我和女儿去采摘草莓

刚刚吃过早餐,欣欣就闷不吭声地开始穿鞋

一旁的表姐见状问“这么早,你现在就走吗”

原来,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待,也是教育里的一种智慧

只见,欣欣黑着脸不悦地回答说“我在试鞋,你没看到吗”

一句反问瞬间让气氛变得不再和谐,之后就是欣欣回到房间的眼不见为净了

一直都知道,表姐和长大后的欣欣在亲子关系方面慢慢变得疏远,没想到两个人竟然因为一句寻常的话都能针锋相对

一说话就怒怼、一开口就遭嫌弃,这种一见面就相看两生厌的亲情气氛确实让人内心失衡

而表姐一路走来也不禁发起疑问“真的是教育的失败吗?那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成功”

原来,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待,也是教育里的一种智慧

教育的成功不在于成绩好坏

一说起“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成功”

可能很多家长都觉得,教育的成功就是把孩子培养得名列前茅、数一数二

其实,教育的成功根本就不在于成绩的好坏

远房亲戚小颖,是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师的孩子也是未来的知识新星”

可一段成功的教育从来都不是看家境,而是依靠教育里的智慧去不断提供养分

正如,有教师基因的小颖,她的儿子小时候可是越看越聪明

大家也一致认为,有这么好的条件和基因,将来考个一流大学那绝对不是问题

后来,男孩上小学后,身上的聪明劲儿似乎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白天要忙于教学、晚上又要回家辅导儿子功课的小颖,最让她感到无奈的,还是能教得会别人的孩子、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随着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次数多了,当初的宏伟大志也慢慢变得顺其自然

原来,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待,也是教育里的一种智慧

985的目标有些费劲了,那就上个211吧

可孩子上初中后,又开始不断让步

特别是平时上课不在状态,一说起学习就摆烂、甚至叛逆逃学的状态,让小颖又有了新的看法

她觉得,学习好坏都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孩子能健康平安长大就知足了

也没想到,就是这样顺其自然让一向紧张的摆烂局面发生了逆袭转变

特别是刚开始放养的那段时间,小颖的儿子就有了很大转变

像之前不催不写作业,不喊不睡觉,不提醒也不知道整理书包的依赖拖延,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下,竟慢慢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看着明显的转变,欣慰的小颖不禁问出疑惑“最近怎么进步那么大了”

儿子耸了耸肩,然后回答说“没办法,你不管我、不提醒我了”

原来,教育就是在一步步妥协、也是在一点点放手

你若不转变思维、放低期望,又如何能看得见孩子身上的姹紫嫣红呢

原来,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待,也是教育里的一种智慧

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在避免走弯路

“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就是教育不好孩子呢”,这是我见过比较多的焦虑疑问

作为一名二胎妈妈,每天和孩子的周旋也算是身经百战了

特别是经历了各种坎坷不平后,我发现一个道理:好的教育就是在避免走弯路

正如,我那么努力,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好的成长环境,为什么孩子就是不能理解我们当家长的良苦用心

事实上,大部分家长都有反思过,可我们反思的方向却不对

比如,当孩子和我们之间一见面就互掐、一说话就互怼时,或许能意识到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但却始终不知道自己到底“输”在哪里

像我认为的“输”不是失败、是身处弯路还不自知

原来,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待,也是教育里的一种智慧

举个例子

“xx家的孩子这次又考100分了,为什么人家都能把孩子教育的那么优秀,我却不行呢”

这就是一种走弯路思想

因为你一直在拿“别人家”的优秀去要求孩子、给自己找不痛快

而这种看着锅里、还对比着碗里的局限狭窄,最后也会在持续走弯路里失去方向感

特别是你给孩子谈未来、讲道理、说经验,孩子根本不会想那么长远、也不会领悟那么多

毕竟,当下的孩子们都不缺吃喝,如果想不通为什么要好好学习,那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呢

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家长别走弯路、孩子别入歧途

这一点可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那些用学习成绩去衡量教育好坏的标准,一开始也是错的

孩子能学习优秀、成绩出色,这是好事

但成绩并不是一切,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最终都决定着他们未来走怎样的路,实现怎样的人生

原来,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待,也是教育里的一种智慧

简单通透地说,只要我们的孩子将来不入歧途,一切都皆有可能

如果家长一开始就把成绩看得太过重要,你越是纠结、结果就越是想而不得

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孩子,或者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不是教育,也是家长所走的最大弯路

家长所能做、最应该做的,也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努力孩子跟着努力,家长感恩孩子学会感恩

原来,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待,也是教育里的一种智慧

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是一种智慧

好的家庭教育在于一份好的关系相处,家长和孩子之间最好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呢

有人说是朋友,有人说是老师

也有人说是同事、或者领导上司

其实,家长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和孩子相处,并没有固定的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而每个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也没有绝对性标准

你提的建议孩子愿意采纳,孩子说的话你也乐意倾听,这就是适合的关系

如果在和孩子的亲情角色建立中,你总是找不到适合的角色定位、关系相处,那不妨把娃当成“别人家的孩子”去看待吧

这份角色灵感,还是取决于表姐和她女儿欣欣的日常互掐

原来,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待,也是教育里的一种智慧

某一次,表姐反思教育失败后,她郑重其事地问“你为什么总是发脾气、不给我好脸色”

欣欣想也没想地直接回话说“那你为什么对谁都那么温柔,就是对我那么凶、那么苛刻”

这一次,表姐没有生气暴怒,而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原来,曾经种种争吵、关系糟糕的背后都并不是无迹可寻

想想曾经实现某些期望对孩子的严厉苛责,羡慕“别人家孩子”对自家娃的努力忽略,表姐似乎也明白了

孩子自始至终需要的都是来自父母的支持、认可、理解,还有尊重

为什么“别人”看“别人”总是那么多的美好、与羡慕?这就是散光、与聚光的区别

散光没有聚光的惊艳美,并不是没有努力、也不是不优秀,方向决定视觉,视觉又决定了你的感觉和价值观

不想因为局部限制而忽略整体美的感知效果,那就让孩子变成聚光灯下的“别人家孩子”吧

当你把娃儿看成“别人家孩子”时,哪怕是做了什么过分的事情是不是也不会大发雷霆,碍于对方的情绪和接受程度也都会心平气和地劝解、指导

试想一下,你用使不完耐心、和温柔去和孩子相处,孩子当然也不会动不动炸毛,跟你一言不合就争执开吵

原来,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待,也是教育里的一种智慧

每一场家庭教育还是一份人情世故

我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任何好的关系都是一场人情世故”

生活如此,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当我们试着用人情世故去看待孩子,就不存在谁教育谁,而是胜在谁影响谁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即将要过生日了,她撒娇地问自己的女儿“你打算送我什么礼物呀”

邻居朋友听了摇摇头,她觉得“我听到谁过生日就觉得丢人,孩子送你生日礼物也就罢了,主动伸手要礼物,那也太不像话了”

问孩子伸手“要”礼物合不合适这个问题暂且不说,单说家庭教育就是一场人情世故

如果你经常对孩子说“不需要”、“我有”,那最后自然就成为失望中的失望

原来,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待,也是教育里的一种智慧

我的爷爷就是这样

他总是说“你们年轻人不容易,在外边喝一口水都要钱花,我在家里什么都有,什么都不需要你们买”

当这份“善意”的拒绝成为习惯后,我的老爸,包括叔叔和伯伯们也成为忽略里的习惯了

像孙辈回家给老人买些礼物时,父辈就会习惯性地提醒说“什么都不用买,你爷爷他们什么都有”

这句话,在子女看来是很正常的习惯、或许也是事实,但老人心里会怎么想?特别是几个老人聚在一起家长里短时,他们最喜欢聊得就是“xx子女回家给我买了xx什么”

这也许是炫耀,可更多的是来自心灵上的慰藉,也是自己给自己寻找的安全感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所经见的亲情关系都比较冷淡、复杂?我认为就是含蓄中缺少人情世故了

你认为“打是亲,骂是爱”,可孩子会认为“为什么爸爸妈妈对所有人都那么温柔,唯独对我那么凶”,这种区别对待也是会让孩子容易缺爱的

你认为“都是自家人,无需客气”,可孩子偏偏愿意跟“不是自家”的陌路人去相处,因为他们的对话里有“谢谢”、也有“你真棒”

你认为“孩子长大后就需要独立,家长不需要再帮忙”,可以孩子也会迷茫、失落呀,特别是遇到挫折打击时会觉得“别人都有爸爸妈妈帮忙,而我只有孤零零的一个人”

原来,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待,也是教育里的一种智慧

所以,教育就更像是一场人情世故,你对孩子怎么样,孩子就会以怎样的方式去回应你

而在教育这条路上呢,当你学会了人情世故,懂得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待时,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彼此相互连接的纽带关系了

比如,你回家给孩子留一颗糖,学校分给孩子糖果时他们第一反应也是留给爸爸妈妈

又或者,你撒娇问孩子要生日礼物时,孩子生日你也会送他一份具有纪念意义的礼物

这是家庭仪式感,也是礼尚往来的懂人情、知感恩

原来,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待,也是教育里的一种智慧

那么,关于把娃当成“别人家孩子”看待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生意营销3大宝:彩铃、定位、认证,一个也不能少,如有需要,添加 微信:xnc528  备注:3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2027791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lzz8.com/50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