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教师:鲁敏 审题教师:陈甜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国语·周语》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五服”之分,置蛮夷于“要服”,与实际情况不符。岭南属于蛮夷之区,其所在地区应为“荒服”。“荒服”距离王畿二千五百里,最为遥远。《尚书·禹贡》云:“五百里荒服。”《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在诸夏看来,中原(即中国)居天地之中,风土最佳,为文明的诸夏所居;东、南、西、北四方为非边缘,风土各有欠缺,为野蛮的蛮、夷、戎、狄所居,他们的气性、语言、衣服、器用等均不同于中原。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地域和民族上划分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做法。
这种建立在空间距离和华夷之辨上的划分,其实也是政治经济权利的划分。《史记·五帝本纪》云:“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将荒服地区纳入王土,其目的是为了“致异物”,即招致各方不同物产入贡。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即中央政权通过罗致异物显示四方来朝,而地方政权通过贡物表达对中央政权的承认。“五服”的划定和“致异物”的一样,都是一种权利划分,汉晋时期地理志的“异物”书写传统与此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从先秦一直到唐代,岭南与中原呈一种内外分隔的状态,成为华夷、内外的一个文化分界。《隋书·地理志》描述岭南云:“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所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其俚人则质直尚信,诸蛮则勇敢自立,皆重贿轻死,唯富为雄。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由于负山阻海,地势较低,空气不易散发,岭南形成瘴疠之气;由于地处近海,物产多玳瑁珠玑,吸引四方商贾来此经商,因而商品经济尤为发达;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岭南人都唯富为雄、讲究诚信;在风俗方面,他们还维持着巢居崖处的旧俗。
总之,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民族成分的复杂、经济形态的差异以及政治上的边缘地位,岭南文化与中原地区建立在农业文明和儒家思想基础上的耕读传家、礼乐教化明显不同,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
(摘编自陈恩维《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明初岭南诗派研究》)
材料二:
由于自夏、商和西周以来,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王都所在对周边地区据有绝对优势,而当时人对东亚大陆以外的情况基本还不了解,或者只了解其落后一面,所以形成了一种王都所在即天下之中,王即是天下主宰的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诗句:“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正是这种观念的写照。
大致与此同时,学者构想了一种“五服”制度:“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尚书·禹贡》据此,在王所居的京城(王畿)以外的土地应分为四方形的五等,每一等的四边宽度都是五百里。由内向外,第一等是向服(以农业为主的直接统治区),第二等是侯服(诸侯统治区),第三等是绥服(必须加以绥抚的地区),第四等是要服(边远地区),第五等是荒服(蛮荒之地)。这种设想完全脱离地理环境的实际,连后世的儒家学者都觉得无法自圆其说。宋代学者蔡沈《书集传》指出:“尧的都城在冀州,冀州的北坑加上云中、涿州、易州等地,恐怕也没有二千五百里。即使算到二千五百里,那已到了沙漠旁的不毛之地。东南那些富饶地区都是国家财富和赋税主要来源,却被当作要服、荒服而抛弃。从地势上考察,实在没有办法弄明白。”毫无可行性使这一方案胎死腹中,但方案本身既说明当时地理知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在这样的条件下统治者的政治野心也不敢太大。
至迟到战国后期成形的九州岛制,假托大禹在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实际上这是当时学者基于地理条件等因素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理想。《禹贡》九州岛的范围大致相当于北至今燕山山脉和渤海湾,南至南岭一带,西至陇东高原,东至于海。《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中都有各自的“九州岛”规划,各州名称与《禹贡》不尽相同,划分范围也有所差异,但都是当时人天下观念的反映。
(摘编自葛剑雄《人在时空之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服”划分的依据是距离王都的远近,由远到近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绥服”)、“要服”和“荒服”。
B. 蛮夷和戎狄即五方之民,其所居之处实际上都应为荒服,按照东、南、西、北四方的不同,分别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 从《尚书·禹贡》的“五百里荒服”到《史记·五帝本纪》的“方五千里,至于荒服”,意味着王权和政治版图的扩大。
D. 中央政权将荒服纳入王土的目的是“致异物”,即招致各方物产入贡,从而显示四方来朝,这其实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地理区位来看,岭南应属于“荒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与中原处于内外分隔的状态;从文化特征来看,岭南也与中原地区明显不同。
B. 五服制和九州岛制都出自《尚书·禹贡》,也都代表了当时学者对于“王制”的憧憬与想象,二者共同勾画出“天下”秩序的基本格局。
C. 宋代学者蔡沈以冀州和东南富饶地区为例,对五服设想进行了批评和否定,这说明五服制度不符合古人的“天下”观念,难以自圆其说。
D. 《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等文献都有“九州岛”规划,可见九州岛制有利于对“天下”进行区分和管理。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岭南“异物”书写的一项是( )
A.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
B. 里树桄榔出,时禽翡翠来。(张九龄)
C. 红蕉花样炎方识,瘴水溪边色最深。(李绅)
D.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及“五服”,二者论述思路有何不同?
5. 五服制和九州岛制有什么不同?为何五服制“胎死腹中”,而九州岛制却流传后世?
【答案】1. D 2. C 3. A
4. 材料一由“五服”引出岭南,其论述指向为岭南与中原在地理与文化特征方面的不同;
材料二对“五服”本身作阐释、分析与评价,暗含与九州岛制度的比较。
5. 不同:五服制突出王畿中心,重视华夷之辨,强调地方政权对中央政权的臣服;九州岛制结合了政治需要,根据地理条件等划定。
原因:五服设想脱离地理环境的实际,而九州岛制度作为统一国家的规划,表达了家国情怀与政治理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由远到近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绥服’)、‘要服’和‘荒服’”错误。由原文“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可知,原文说的是“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而不是“由远到近”。
B.“蛮夷和戎狄即五方之民”错误。由原文“《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可知,原文说的是“中国戎夷,五方之民”。
C.“意味着王权和政治版图的扩大”错误。两部典籍所谈均为大禹朝治理区域,可见数值的不同应为计算方式不同,而非王权和政治版图扩大。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这说明五服制度不符合古人的‘天下’观念”错误。由原文“宋代学者蔡沈《书集传》指出:‘尧的都城在冀州,冀州的北坑加上云中、涿州、易州等地,恐怕也没有二千五百里。即使算到二千五百里,那已到了沙漠旁的不毛之地。东南那些富饶地区都是国家财富和赋税主要来源,却被当作要服、荒服而抛弃。从地势上考察,实在没有办法弄明白。’毫无可行性使这一方案胎死腹中,但方案本身既说明当时地理知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在这样的条件下统治者的政治野心也不敢太大”可知,五服制度不符合地理环境的实际,而不是“不符合古人的‘天下’观念”。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桄榔、红蕉、荔枝皆是岭南“异物”,而A项中没有。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岭南属于蛮夷之区,其所在地区应为‘荒服’”可知,由“五服”引出岭南;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关键句“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民族成分的复杂、经济形态的差异以及政治上的边缘地位,岭南文化与中原地区建立在农业文明和儒家思想基础上的耕读传家、礼乐教化明显不同,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可知,论述了岭南与中原在地理与文化特征方面的不同。可见材料一由“五服”引出岭南,其论述指向为岭南与中原在地理与文化特征方面的不同;
由材料二第1段关键句“大致与此同时,学者构想了一种‘五服’制度:‘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这种设想完全脱离地理环境的实际,连后世的儒家学者都觉得无法自圆其说。……毫无可行性使这一方案胎死腹中,但方案本身既说明当时地理知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在这样的条件下统治者的政治野心也不敢太大”可知,对“五服”本身作阐释、分析与评价;由材料二第2段关键句“至迟到战国后期成形的九州岛制,假托大禹在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实际上这是当时学者基于地理条件等因素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可知,与九州岛制度进行比较。可见材料二对“五服”本身作阐释、分析与评价,暗含与九州岛制度的比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不同:由材料“在诸夏看来,中原(即中国)居天地之中,风土最佳,为文明的诸夏所居;东、南、西、北四方为非边缘,风土各有欠缺,为野蛮的蛮、夷、戎、狄所居,他们的气性、语言、衣服、器用等均不同于中原。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地域和民族上划分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做法”和“将荒服地区纳入王土,其目的是为了‘致异物’,即招致各方不同物产入贡。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即中央政权通过罗致异物显示四方来朝,而地方政权通过贡物表达对中央政权的承认”可知,五服制突出王畿中心,重视华夷之辨,强调地方政权对中央政权的臣服;由材料“至迟到战国后期成形的九州岛制,假托大禹在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实际上这是当时学者基于地理条件等因素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可知,九州岛制结合了政治需要,根据地理条件等划定。
原因:由材料“毫无可行性使这一方案胎死腹中,但方案本身既说明当时地理知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在这样的条件下统治者的政治野心也不敢太大”可知,五服设想脱离地理环境的实际;由材料“实际上这是当时学者基于地理条件等因素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可知,而九州岛制度作为统一国家的规划,表达了家国情怀与政治理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 砖
梁晓声
春天来了。①
春天,到底还是来了。
某一个季节会姗姗来迟,却从没有哪一个季节能蓄意不至。细想想,海誓山盟不大靠谱——沧海桑田往往也是瞬间之事,地老天荒可谓永恒,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变化真是不可阻遏。
春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期盼的季节,夏季烂漫热烈,牵着的可是春姐姐的手。踏春也是觅夏的另一种说法。
A市的春天比历年都来得迟,三月下旬居然降了一场大雪,有几天气温又冷到了零下二十四五度。那几天一过去,天气一下子变暖了。如同一列晚点的列车突然提速想要正点抵达终点站似的,人们还没从多雪寒冷的冬季缓过神来,春季便以猝然到眼前的方式无言地宣布——我来了!
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学生,都不得不穿上了夏季大雨后才穿的防水靴。
光字片②的情形比往年更糟。光字片的泥泞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纪录片中德军曾在苏联大地上经历的泥泞。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小孩子还好说,吃喝拉撒全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了。中小学生也好说,几所学校临时放假。大人们却不能不上班,一回到家里就不出门也太失家长的尊严。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上公厕对大人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危险事。许多光字片的大人穿的防水靴那些日子里根本就没弄干净过,一出门全是泥靴。
市政府调给共乐区几辆卡车,特批了一批砖。有些区干部跟着满载新砖的卡车到处转,见着哪些地方泥泞得不成样子,便命车停住,指挥跟车的环卫工人往泥泞中垫砖。往光字片的泥泞中垫的砖最多,因为光字片的街道坑凹多,有的地方需要垫两层砖。
共乐区的群众很感激。
春天来了。严寒终于过去,天气逐渐暖和,人们的情绪也变好了。至于泥泞,与刚刚度过的严寒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党和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一天,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者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住回搬几块行不行?”
秉昆说:“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都那样,不是白垫了吗?不是又不好走了吗?”
郑娟说:“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反正泥泞一干,那些砖也不会再有人拉回去了。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
秉昆说:“现在泥泞还没干。”
郑娟说:“都是新砖。”
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呀?”
郑娟只得承认,她和两个儿子弄回家了二三十块。
秉昆问放哪儿了。
郑娟就指——有的摞在桌子底下,有的垫在箱子底下,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
秉昆说:“难怪咱家有了一股不好闻的味儿。”
郑娟说:“别人家那味道也好闻不了多少。”
秉昆生气了,训道:“我再说一遍——别人家是别人家,咱们家是咱们家,咱们没必要跟别人家照样学样。”
秉昆生气另有原因。共乐区光字片的街道如此泥泞不堪,他无法再骑自行车上班,每天得提前一个小时出家门,回到家里也便晚了一个小时。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毕竟,区里起码把该做的事做在前边了。当下,也只能做到那个份上。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人,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他当时说:“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春燕她二姐夫却说:“脏也是好东西,夏天用水冲冲就见新了。”他快到家时,一脚踩向白天明明垫着砖的地方,不料踩了个空,扑哧踩到泥泞中,险些跌倒。当时不由得对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内心骂出了脏话,及至明白了是自己妻子带着两个儿子干的事后,他自然生气。
……
这天晚上,由于妻子和两个儿子的行为,周秉昆觉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扇了一耳光,连日来他的不良情绪再也掩饰不住了。
他让正在写作业的楠楠放下笔,让正在给猫梳理毛的聪聪停下来,立刻把那些藏匿起来的砖再搬出去,原先垫在哪儿还垫在哪儿。
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
郑娟不以为然地说:“爸如果活着,那些砖就都是他眼里的宝。”
秉昆没好气地说:“但我爸绝不会赞成你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干这种事!”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年版)
[注]①这是一九八八年的春天。②共乐区光字片是小说中周秉昆一家生活居住的平民区。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下了大雪之后天气骤然变暖,是造成泥泞的直接原因,这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展开。
B. 郑娟认为政府铺的砖并没有计划收回,是公共服务的消耗,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
C. 家里“不好闻的味儿”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
D. 两个儿子不情愿搬砖,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插叙周秉昆先前在回家路上踩到泥泞的情节,既补充说明了他如此生气的原因,也说明了偷砖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 从周秉昆和郑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秉昆过世的父亲艰苦朴素、诚实正直,他的为人也影响了周秉昆,成为家风的传承。
C. 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的温暖美好,与下文的泥泞麻烦形成对比,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
D. 本文围绕偷砖这一生活化的小事件来构建小说的矛盾冲突,展现主人公正直诚信的品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了道义和担当。
8. 郑娟在承认已把砖搬回家之前与周秉昆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双方当时的心理。
9. 茅盾文学奖在《人世间》的授奖辞中称赞作者梁晓声“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请根据你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谈谈这一评价在文中的体现。
【答案】6. A 7. C
8. (1)郑娟知道“偷砖”不是光彩的事,但她看到别人家偷砖,内心有太多的委屈和不甘,希望偷砖一事得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2)周秉坤心存对政府的感激之情,对偷砖一事态度坚决,后来起了疑心,开始生气。
9. (1)生活的真实:周秉昆一家生活在A市的光字片,那里生活条件很差,春天的一场降雪使得道路泥泞不堪,造成了人们的出行困难。小说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中国20世纪70、80年代当时生活的现状,当时的中国很贫穷。(2)人性的真实:很多人将市政府特批的一批垫在泥泞处砖搬回了家,据为己有。反映出恶劣生活条件之下,人们本能的自私的心理就暴露出来,把公家的财产据为己有,是当时很多小市民的做法。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错误,由“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住回搬几块行不行?”“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可知,周娟并没有否认自己是在“偷砖”。
C.“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错,由原文“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可知,从泥泞街上搬回家的砖确实脏,有味儿是真实存在的,“喻指”之说是过度解读。
D.“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错,“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两个儿子不情愿,是因为母亲郑娟没有放话。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错,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主要是说天气骤然变暖,造成街道泥泞,推动下文情节的展开。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由“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者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可知,郑娟知道“偷砖”不是光彩的事;“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住回搬几块行不行?”“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都是新砖”看到别人家偷砖,郑娟内心有太多的委屈和不甘,非常纠结又拧巴,希望自己“偷砖”的行为得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
由“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可知,周秉坤回到家时心存对政府的感激之情;“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现在泥泞还没干”周秉坤对偷砖一事态度坚决;“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他从妻子的话中听出了言外之意,起了疑心,开始生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具体到“偷砖”这一情节:周秉昆一家生活在A市的光字片。那里生活条件很差,春天的一场降雪使得道路泥泞不堪,造成了人们的出行困难。为此,市政府特批了一批砖垫在泥泞处,方便人们出行,改善生活环境。但很多人却将这些砖搬回了家,据为己有。周秉昆的妻子郑娟也动了心思,她带着儿子也把砖搬回了家……
一是生活的真实:“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当时的中国很贫穷,光字片生活条件很差,小说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中国20世纪70、80年代当时生活的现状。
二是人性的真实:“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人,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可见,生活条件恶劣,人们本能的自私的心理就暴露出来,把公家的财产据为己有,是当时很多小市民的做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B.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C.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D.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一般放在著作正文之前,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
B. 本文中“太行之阳”的“阳”和《愚公移山》中“达于汉阴”的“阴”,都指南面。
C. 旗旄指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旄节指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以牦牛尾为饰,用作信物。
D. 裾,衣服的前襟,泛指衣襟。汉服的襟根据衣襟形式的不同又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友人李愿居住在盘谷,盘谷因为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这里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
B. 有一种大丈夫声名显赫,从者如云,恭维者众多,曲眉丰颊。这种大丈夫是命定的,不是可以侥幸谋求的。
C. 另一种大丈夫居于山野,追求身后没有毁谤,心中没有忧虑,远离官场的生活。李愿也选择按这样的方式处世。
D. 本文末段先用“壮之”表达了对李愿的话的赞同,再以“歌”极言盘谷之美和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2)车服不维,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14. 本文第四段,李愿发出“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的疑问,你认为“其于为人”是“贤”还是“不肖”,为什么?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这个山谷,处所幽僻而地势艰险,是隐士徘徊流连的地方。
(2)不受车舆服饰(官职)的拘束\不拘泥于车舆服饰:也不打听\不知道官吏的罢黜和提拔,(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
14. 第三种人是不肖的。原因:①屈己附势\趋炎附势:②身处污秽不知羞耻,而且自身安全并无保障;③得到名利的希望渺茫,汲汲营营一生并无止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在朝廷外,就树起旗帜,陈设弓箭,卫兵在前喝道,侍从塞满道路,仆役们拿着他所需物品,夹道奔驰。
“坐于庙朝”是状语后置句,应在状语“于庙朝”后断开;另外,“进退百官”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句式对称,应分别单独成句,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赠序一般放在著作正文之前”错误,赠序本身独立成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不需放在“正文”之前。不要跟书序混淆。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有一种大丈夫……曲眉丰颊”错误。由“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可知,曲眉丰颊是形容家妓姬妾的。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是”,代词,这;“势阻”,地势艰险;“盘旋”,徘徊、流连。
(2)“车服不维”“黜陟不闻”都是宾语前置句,不受车舆服饰(官职)的拘束,不打听\不知道官吏的罢黜和提拔;“黜陟”,罢黜和提拔;“不遇于时”,被动句,不被时代赏识;“大丈夫不遇于时者”,定语后置句,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也”,判断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
由“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可知,第三种人追求名利,趋炎附势;
由“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可知,第三种人不为自己身处污秽而感到羞耻,并且会因为某些原因而遭遇诛戮,自身安全并无保障;
由“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可知,第三种人得到名利的机会只有万分之一,但是却一生汲汲营营,不肯停止。
由“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可知,作者用反问句,表达了对这类人的看法——不肖。
参考译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山谷叫)盘谷。盘谷那地方,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有人说:“因为盘谷盘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名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士徘徊流连的地方(所以叫‘盘’)。”我的朋友李愿住在这里。
李愿说:“人被称为大丈夫的情况,我知道了。一种情况是: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在朝廷外,就树起旗帜,陈设弓箭,卫兵在前喝道,侍从塞满道路,仆役们拿着他所需物品,夹道奔驰。(他)高兴起来就随意赏赐,发起怒来就任意处罚。才能出众的人聚集他的跟前,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他听入耳中而不厌烦。(他的家妓)眉毛弯曲,面颊丰满,声音清脆,体态轻盈,外貌秀丽,内心聪慧,(跳起舞来)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他的)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姬妾,在排列的房屋中清闲地住着,自恃美丽,妒忌别的姬妾得宠;争着比美,求取他的怜爱。(这就是)被天子宠遇赏识掌握了当代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并非讨厌这些而躲避这种情况,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不能侥幸得到的。
(另一种情况是)他居住在穷荒山野的地方,可以登高望远,可以整日坐在繁茂的树下,可以用清泉洗涤以自我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水果,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作息没有定时,只求安定舒适。与其当面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了解国家的治乱,也不打听官吏的升降。(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去做这样的事。
(还有一种人)他在达官显贵的门下侍候,在通往权势的路上奔走,想举脚走路又不敢走,想开口说话又不敢说,处于污浊卑下的地位而不觉得羞耻,触犯了刑法就要被诛杀,希望有获得成功的万分之一的机会,直到老死而后停止(追求)。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是好还是不好呢?”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认为他讲得有气魄,与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盘谷之中,是您的府宫。盘谷的土,可以种禾黍。盘谷的泉,可以洗涤,可以溯沿。盘谷险阻,谁会争您的住所?盘谷曲折幽深,空阔广大可以容身;盘谷环绕弯曲,往前走却回到了原处。盘谷快乐啊,快乐无央;虎豹远离啊,蛟龙躲藏;鬼神守护啊,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安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轴加油啊,用饲料喂饱我的马,跟随您到盘谷去啊,终我一生要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游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阅读。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 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 辛诗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
D. 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16.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如陆游所说,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②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如陆游读书的本意就是为老百姓。③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如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④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如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捶胸顿足”错,“堪笑处”是指可笑之处,“摩腹”指揉着肚子大笑。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陆诗第一句“归老宁无五亩园”意思是: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
陆诗第三四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意思是:即使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
(2)陆诗第二句“读书本意在元元”的意思是: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据此可知: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
(3)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第二句写自己把平时无用的卷册书籍拿来仔细评读。这两句是说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由此得到启示为:当自己是非不分时,要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
(4)辛诗第三句“掩卷古人堪笑处”意思是:我合上书想古人可笑之处不正是今人的可笑之处。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由此得到启示为: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士人要担当大任就应当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思想。
(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
(3)臧克家先生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赞扬了那些不失去人之根本精神从而死而不朽的人,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先修其身 ④. 先正其心 ⑤. 不失其所者久 ⑥. 死而不亡者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弘毅、修、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关键时刻,总有一群 ① 的老科学家始终胸怀祖国和人民,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中国怎么办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由于促成这个计划“建议”的提出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都发生在1986年3月,因而这个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如何让中国真正拥有自己的高科技,掌握战略竞争的主动权 经历过“两弹一星”科研攻关的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对此十分着急,常常 ② 地研究、讨论,有时几乎急得夜不能寐。
即便年事已高仍心系祖国的科技发展和进步,这些曾经立下不朽功勋的老科学家们,驱动着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我国现代化的继续前进,我们就得迎接这新的挑战,追赶上去,绝不能置之不顾……”王大珩曾说,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
今天,人们应当永远铭记,35年前的那个春天,四位胸怀国之大者的老科学家 ③ 的重要建议。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正确。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喻体意思差不多,可不可以去掉一个,为什么
【答案】18. 示例:①德高望重 ②夜以继日 ③高瞻远瞩
19. 示例: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动着这些曾经立下不朽功勋的老科学家们,即便年事已高,他们仍心系祖国的科技发展和进步。
20. 示例:
不可以。
两个比喻都是老科学家的自谦,认为没有为“863”计划作出多么重要的贡献;但二者的含义和强调的重点不同。
“催化剂”指他们加快了中国科学发展的速度,他们自身并没有多大改变。
“点了一根火柴”指他们激发了大家的科学热情和创造动力。
如答“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修饰“老科学家”,且他们“始终胸怀祖国和人民,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可填“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很有声望。
第二空,结合“着急”“夜不能寐”可知,此处是指老科学家不停歇地研究、讨论,可填“夜以继日”。夜以继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昼夜不停。
第三空,结合“四位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可知,这些建议考虑十分长远,可填“高瞻远瞩”。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主客倒置,“老科学家们……驱动着……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合逻辑,应是“责任感和使命感,驱动着……老科学家们”;
不合逻辑,“责任感和使命感,驱动着……老科学家们”是因,“即便年事已高仍心系祖国的科技发展和进步”是果,先因后果更符合这里的事理逻辑。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这两个比喻属于四位科学家的自谦之词,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为“863”计划作出多么重要的贡献。但两个喻体意思不同,不能删掉一个。
首先找出两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第一个比喻句是“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本体是“我们几个”,即四位老科学家,喻体是“催化剂”。“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组成在反应后保持不变的物质。语境中四位老科学家意识到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高瞻远瞩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这就是“863计划”,这个计划的提出意义重大,说它是“催化剂”,意思是四位老科学家加快了中国科学发展的速度,自身并没有多大改变;
第二个比喻句是“为‘863’ 计划点了一根火柴”,本体是四位老科学家提出的建议,喻体是“点了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就是点燃光明和希望,四位科学家点燃的是大家的科学热情,激发的是大家的创造性,点燃的是对中国未来科技的希望之火,属于首功。可见,两个喻体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不能删掉一个。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4月16日上午,一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在东风着陆场上空徐徐展开。随着返回舱的着陆,太空“出差”的三名航天员安全“回家”,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广袤的东风着陆场,降落伞就是最明显的指引。只要捕捉到它的身影,地面搜救人员就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降落伞是利用空气阻力实现气动减速的装置。距离地面10公里高度时,飞船速度由第一宇宙速度降到大约200米/秒,多级开伞程序启动。①______,返回舱减速至7~8米/秒。
为避免着陆缓冲段返回舱与地面“硬碰硬”,在距地面高度约1米时,返回舱精确控制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通过反推“刹车”的方式,将速度降至约2米/秒,实现精准软着陆。落地并非万事大吉,主伞可能会被风吹起,②______,顺风情况下可滚动七八千米。为此,在落地瞬间,主伞上的切割器将剪断伞绳,③______,确保返回舱不会被拖走。
21. 下列句子中的“硬碰硬”和文中加点的“硬碰硬”,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两支足球队进行了一场实打实、硬碰硬的较量。
B. 这件事其实可以好好商量,你又何必硬碰硬呢?
C. 抗疫是场硬碰硬的斗争,决不能容忍形式主义!
D. 军方在研究坦克如何扛住穿甲弹硬碰硬的打击。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D 22. ①经过层层开伞减速 ②拖拽返回舱在地面滚动 ③让主伞脱落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硬碰硬”意思是,以强力对付强力。
A.用真功夫与顽强的对手较量。
B.毫无伸缩余地。
C.用真功夫与顽强对手较量。
D.以强力对付强力。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前文说“飞船速度由第一宇宙速度降到大约200米/秒”,“多级开伞程序启动”,后面说“返回舱减速至7~8米/秒”,可见,此处是说开伞减速的过程,应填:经过层层开伞减速。
②处,语境是说返回舱落地主伞被封吹起的情况,下文有“滚动”,据此应填:拖拽返回舱在地面滚动。
③处,语境是说主伞可能会被风吹起,从而拖拽返回舱在地面滚动,那么,落地时主伞上的切割器将剪断伞绳,就是让主伞脱落,应填:让主伞脱落。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的表演惊艳世人,有人欣赏的是柳姿婀娜,有人赞叹的是声光电综合的科技之美,有人折服于中华传统文化传达深情厚谊的独特魅力。
西班牙的一家造船厂每建造一艘船都要造一个船模放到陈列馆。参观陈列馆的人们,有的被船模千姿百态的造型吸引;有的则被船模上记载的该船舶几十年经历的灾难震撼,从而汲取精神的力量。
一个人修养的高低、格局的大小,致其所见不同,所感迥异。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表演中观众的不同关注点和表现,和西班牙船模陈列馆中游客的不同关注点,指出了“众人所见皆有不同”的状态。而材料第二段,则对“所见不同”进行了高下之分,并指出,造成这些高下之分的原因就是每个人修养和格局的不同。“修养”,意思有四种。其一指培养自己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处世态度或完善的行为规范;其二指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其三指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其四指休整调养。材料中无疑侧重于第二种内涵。而“格局”其实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具备,因为所谓的格局就是人对自身以及外在事物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和洞察能力,我们每个人自出生起,每天都在感知世界,认识世界,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格局。
写作中,可以先根据上述解读适当解释修养和格局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既然每个人的修养和格局有所不同,那怎么样的修养和格局才能助力我们的人生。完成上述论证后,还应更进一步,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和格局的人。
立意:
1.在文化积累中提升修养和格局。
2.用态度与行动改变自己的修养和格局。
3.格局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教师:鲁敏 审题教师:陈甜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国语·周语》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五服”之分,置蛮夷于“要服”,与实际情况不符。岭南属于蛮夷之区,其所在地区应为“荒服”。“荒服”距离王畿二千五百里,最为遥远。《尚书·禹贡》云:“五百里荒服。”《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在诸夏看来,中原(即中国)居天地之中,风土最佳,为文明的诸夏所居;东、南、西、北四方为非边缘,风土各有欠缺,为野蛮的蛮、夷、戎、狄所居,他们的气性、语言、衣服、器用等均不同于中原。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地域和民族上划分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做法。
这种建立在空间距离和华夷之辨上的划分,其实也是政治经济权利的划分。《史记·五帝本纪》云:“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将荒服地区纳入王土,其目的是为了“致异物”,即招致各方不同物产入贡。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即中央政权通过罗致异物显示四方来朝,而地方政权通过贡物表达对中央政权的承认。“五服”的划定和“致异物”的一样,都是一种权利划分,汉晋时期地理志的“异物”书写传统与此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从先秦一直到唐代,岭南与中原呈一种内外分隔的状态,成为华夷、内外的一个文化分界。《隋书·地理志》描述岭南云:“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所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其俚人则质直尚信,诸蛮则勇敢自立,皆重贿轻死,唯富为雄。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由于负山阻海,地势较低,空气不易散发,岭南形成瘴疠之气;由于地处近海,物产多玳瑁珠玑,吸引四方商贾来此经商,因而商品经济尤为发达;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岭南人都唯富为雄、讲究诚信;在风俗方面,他们还维持着巢居崖处的旧俗。
总之,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民族成分的复杂、经济形态的差异以及政治上的边缘地位,岭南文化与中原地区建立在农业文明和儒家思想基础上的耕读传家、礼乐教化明显不同,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
(摘编自陈恩维《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明初岭南诗派研究》)
材料二:
由于自夏、商和西周以来,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王都所在对周边地区据有绝对优势,而当时人对东亚大陆以外的情况基本还不了解,或者只了解其落后一面,所以形成了一种王都所在即天下之中,王即是天下主宰的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诗句:“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正是这种观念的写照。
大致与此同时,学者构想了一种“五服”制度:“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尚书·禹贡》据此,在王所居的京城(王畿)以外的土地应分为四方形的五等,每一等的四边宽度都是五百里。由内向外,第一等是向服(以农业为主的直接统治区),第二等是侯服(诸侯统治区),第三等是绥服(必须加以绥抚的地区),第四等是要服(边远地区),第五等是荒服(蛮荒之地)。这种设想完全脱离地理环境的实际,连后世的儒家学者都觉得无法自圆其说。宋代学者蔡沈《书集传》指出:“尧的都城在冀州,冀州的北坑加上云中、涿州、易州等地,恐怕也没有二千五百里。即使算到二千五百里,那已到了沙漠旁的不毛之地。东南那些富饶地区都是国家财富和赋税主要来源,却被当作要服、荒服而抛弃。从地势上考察,实在没有办法弄明白。”毫无可行性使这一方案胎死腹中,但方案本身既说明当时地理知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在这样的条件下统治者的政治野心也不敢太大。
至迟到战国后期成形的九州岛制,假托大禹在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实际上这是当时学者基于地理条件等因素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理想。《禹贡》九州岛的范围大致相当于北至今燕山山脉和渤海湾,南至南岭一带,西至陇东高原,东至于海。《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中都有各自的“九州岛”规划,各州名称与《禹贡》不尽相同,划分范围也有所差异,但都是当时人天下观念的反映。
(摘编自葛剑雄《人在时空之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服”划分的依据是距离王都的远近,由远到近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绥服”)、“要服”和“荒服”。
B. 蛮夷和戎狄即五方之民,其所居之处实际上都应为荒服,按照东、南、西、北四方的不同,分别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 从《尚书·禹贡》的“五百里荒服”到《史记·五帝本纪》的“方五千里,至于荒服”,意味着王权和政治版图的扩大。
D. 中央政权将荒服纳入王土的目的是“致异物”,即招致各方物产入贡,从而显示四方来朝,这其实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地理区位来看,岭南应属于“荒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与中原处于内外分隔的状态;从文化特征来看,岭南也与中原地区明显不同。
B. 五服制和九州岛制都出自《尚书·禹贡》,也都代表了当时学者对于“王制”的憧憬与想象,二者共同勾画出“天下”秩序的基本格局。
C. 宋代学者蔡沈以冀州和东南富饶地区为例,对五服设想进行了批评和否定,这说明五服制度不符合古人的“天下”观念,难以自圆其说。
D. 《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等文献都有“九州岛”规划,可见九州岛制有利于对“天下”进行区分和管理。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岭南“异物”书写的一项是( )
A.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
B. 里树桄榔出,时禽翡翠来(张九龄)
C. 红蕉花样炎方识,瘴水溪边色最深。(李绅)
D.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及“五服”,二者的论述思路有何不同?
5. 五服制和九州岛制有什么不同?为何五服制“胎死腹中”,而九州岛制却流传后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 砖
梁晓声
春天来了。①
春天,到底还是来了。
某一个季节会姗姗来迟,却从没有哪一个季节能蓄意不至。细想想,海誓山盟不大靠谱——沧海桑田往往也是瞬间之事,地老天荒可谓永恒,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变化真是不可阻遏。
春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期盼的季节,夏季烂漫热烈,牵着的可是春姐姐的手。踏春也是觅夏的另一种说法。
A市的春天比历年都来得迟,三月下旬居然降了一场大雪,有几天气温又冷到了零下二十四五度。那几天一过去,天气一下子变暖了。如同一列晚点的列车突然提速想要正点抵达终点站似的,人们还没从多雪寒冷的冬季缓过神来,春季便以猝然到眼前的方式无言地宣布——我来了!
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学生,都不得不穿上了夏季大雨后才穿的防水靴。
光字片②的情形比往年更糟。光字片的泥泞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纪录片中德军曾在苏联大地上经历的泥泞。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小孩子还好说,吃喝拉撒全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了。中小学生也好说,几所学校临时放假。大人们却不能不上班,一回到家里就不出门也太失家长的尊严。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上公厕对大人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危险事。许多光字片的大人穿的防水靴那些日子里根本就没弄干净过,一出门全是泥靴。
市政府调给共乐区几辆卡车,特批了一批砖。有些区干部跟着满载新砖的卡车到处转,见着哪些地方泥泞得不成样子,便命车停住,指挥跟车的环卫工人往泥泞中垫砖。往光字片的泥泞中垫的砖最多,因为光字片的街道坑凹多,有的地方需要垫两层砖。
共乐区的群众很感激。
春天来了。严寒终于过去,天气逐渐暖和,人们的情绪也变好了。至于泥泞,与刚刚度过的严寒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党和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一天,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者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住回搬几块行不行?”
秉昆说:“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都那样,不是白垫了吗?不是又不好走了吗?”
郑娟说:“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反正泥泞一干,那些砖也不会再有人拉回去了。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
秉昆说:“现在泥泞还没干。”
郑娟说:“都是新砖。”
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呀?”
郑娟只得承认,她和两个儿子弄回家了二三十块。
秉昆问放哪儿了。
郑娟就指——有的摞在桌子底下,有的垫在箱子底下,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
秉昆说:“难怪咱家有了一股不好闻的味儿。”
郑娟说:“别人家那味道也好闻不了多少。”
秉昆生气了,训道:“我再说一遍——别人家是别人家,咱们家是咱们家,咱们没必要跟别人家照样学样。”
秉昆生气另有原因。共乐区光字片的街道如此泥泞不堪,他无法再骑自行车上班,每天得提前一个小时出家门,回到家里也便晚了一个小时。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毕竟,区里起码把该做的事做在前边了。当下,也只能做到那个份上。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人,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他当时说:“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春燕她二姐夫却说:“脏也是好东西,夏天用水冲冲就见新了。”他快到家时,一脚踩向白天明明垫着砖的地方,不料踩了个空,扑哧踩到泥泞中,险些跌倒。当时不由得对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内心骂出了脏话,及至明白了是自己妻子带着两个儿子干的事后,他自然生气。
……
这天晚上,由于妻子和两个儿子的行为,周秉昆觉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扇了一耳光,连日来他的不良情绪再也掩饰不住了。
他让正在写作业的楠楠放下笔,让正在给猫梳理毛的聪聪停下来,立刻把那些藏匿起来的砖再搬出去,原先垫在哪儿还垫在哪儿。
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
郑娟不以为然地说:“爸如果活着,那些砖就都是他眼里的宝。”
秉昆没好气地说:“但我爸绝不会赞成你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干这种事!”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年版)
[注]①这是一九八八年的春天。②共乐区光字片是小说中周秉昆一家生活居住的平民区。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下了大雪之后天气骤然变暖,是造成泥泞的直接原因,这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展开。
B. 郑娟认为政府铺的砖并没有计划收回,是公共服务的消耗,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
C. 家里“不好闻的味儿”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
D. 两个儿子不情愿搬砖,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插叙周秉昆先前在回家路上踩到泥泞情节,既补充说明了他如此生气的原因,也说明了偷砖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 从周秉昆和郑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秉昆过世的父亲艰苦朴素、诚实正直,他的为人也影响了周秉昆,成为家风的传承。
C. 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的温暖美好,与下文的泥泞麻烦形成对比,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
D. 本文围绕偷砖这一生活化的小事件来构建小说的矛盾冲突,展现主人公正直诚信的品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了道义和担当。
8. 郑娟在承认已把砖搬回家之前与周秉昆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双方当时的心理。
9. 茅盾文学奖在《人世间》的授奖辞中称赞作者梁晓声“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请根据你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谈谈这一评价在文中的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B.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C.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D.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一般放在著作正文之前,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
B. 本文中“太行之阳”的“阳”和《愚公移山》中“达于汉阴”的“阴”,都指南面。
C. 旗旄指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旄节指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以牦牛尾为饰,用作信物。
D. 裾,衣服的前襟,泛指衣襟。汉服的襟根据衣襟形式的不同又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友人李愿居住在盘谷,盘谷因为盘绕在两山之间而得名,这里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
B. 有一种大丈夫声名显赫,从者如云,恭维者众多,曲眉丰颊。这种大丈夫是命定的,不是可以侥幸谋求的。
C. 另一种大丈夫居于山野,追求身后没有毁谤,心中没有忧虑,远离官场的生活。李愿也选择按这样的方式处世。
D. 本文末段先用“壮之”表达了对李愿的话的赞同,再以“歌”极言盘谷之美和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2)车服不维,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14. 本文第四段,李愿发出“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的疑问,你认为“其于为人”是“贤”还是“不肖”,为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阅读。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 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 辛诗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
D. 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16.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士人要担当大任就应当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思想。
(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
(3)臧克家先生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赞扬了那些不失去人之根本精神从而死而不朽的人,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关键时刻,总有一群 ① 的老科学家始终胸怀祖国和人民,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中国怎么办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由于促成这个计划“建议”的提出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都发生在1986年3月,因而这个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如何让中国真正拥有自己的高科技,掌握战略竞争的主动权 经历过“两弹一星”科研攻关的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对此十分着急,常常 ② 地研究、讨论,有时几乎急得夜不能寐。
即便年事已高仍心系祖国的科技发展和进步,这些曾经立下不朽功勋的老科学家们,驱动着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我国现代化的继续前进,我们就得迎接这新的挑战,追赶上去,绝不能置之不顾……”王大珩曾说,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
今天,人们应当永远铭记,35年前的那个春天,四位胸怀国之大者的老科学家 ③ 的重要建议。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正确。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喻体意思差不多,可不可以去掉一个,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4月16日上午,一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在东风着陆场上空徐徐展开。随着返回舱的着陆,太空“出差”的三名航天员安全“回家”,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广袤的东风着陆场,降落伞就是最明显的指引。只要捕捉到它的身影,地面搜救人员就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降落伞是利用空气阻力实现气动减速的装置。距离地面10公里高度时,飞船速度由第一宇宙速度降到大约200米/秒,多级开伞程序启动。①______,返回舱减速至7~8米/秒。
为避免着陆缓冲段返回舱与地面“硬碰硬”,在距地面高度约1米时,返回舱精确控制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通过反推“刹车”的方式,将速度降至约2米/秒,实现精准软着陆。落地并非万事大吉,主伞可能会被风吹起,②______,顺风情况下可滚动七八千米。为此,在落地瞬间,主伞上的切割器将剪断伞绳,③______,确保返回舱不会被拖走。
21. 下列句子中“硬碰硬”和文中加点的“硬碰硬”,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两支足球队进行了一场实打实、硬碰硬的较量。
B. 这件事其实可以好好商量,你又何必硬碰硬呢?
C. 抗疫是场硬碰硬的斗争,决不能容忍形式主义!
D. 军方在研究坦克如何扛住穿甲弹硬碰硬的打击。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的表演惊艳世人,有人欣赏的是柳姿婀娜,有人赞叹的是声光电综合的科技之美,有人折服于中华传统文化传达深情厚谊的独特魅力。
西班牙的一家造船厂每建造一艘船都要造一个船模放到陈列馆。参观陈列馆的人们,有的被船模千姿百态的造型吸引;有的则被船模上记载的该船舶几十年经历的灾难震撼,从而汲取精神的力量。
一个人修养的高低、格局的大小,致其所见不同,所感迥异。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生意营销3大宝:彩铃、定位、认证,一个也不能少,如有需要,添加 微信:xnc528 备注:3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lzz8.com/33965.html